文章

顯示從 4月, 2025 起發佈的文章

合同寬限期內履約,仍需付補償金?

商業活動中,合作各方通常都会努力争取己方權益,保證自己的權益在交易過程中不受損害;但是如果著眼於未來的合作關係,商業合同中強勢的一方也會在某些權益上選擇讓步。比如在與合作方簽訂的合同中給予合作方付款「寬限期」,也就是如果合作方(以下簡稱「違約方」)沒有在合同規定期限內履約,可以有一定時長的寬限期;如果寬限期後仍未履約,那麼違約方構成違約,需要支付補償金。 不過商業實踐總是錯綜複雜的,近日小編接到香港一家公众公司中國趨勢控股有限公司的諮詢。該公司在電子產品貿易深耕多年,對於寬限期還款能否追討補償金的問題,甚為關切。 那麼,如果違約方在合同寬限期內履約,守約方是否應當主張補償金呢?結合理論研究和實踐,小編將以下意見分享給大家。 從理論上來講,寬限期的約定屬於合約雙方的真實意思表示,內容並沒有違反法律和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也未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或第三人合法權利,根據《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三條的規定,寬限期的約定有效。同時因為这一約定在合法合規的前提下不僅給足合作方顏面,也能保留企業自身維權的選擇權,實現「進可攻退可守」的局面,所以在實踐中常被應用。寬限期屆滿前和寬限期屆滿後履約,雙方的責任都較容易被釐清;但是如同小編收到的諮詢那樣,在寬限期內履約,雖然不構成違約行為,但是守約方是否應當主張補償金呢?小編認為是需要的。 首先,寬限期的存在並未改變整個合同的履行期限,也並不意味著守約方放棄了要求違約方承擔遲延履行合同責任(未在合同約定期限內履行合同)從而要求違約方支付補償金的權利。根據最高人民法院(2015)民申字3145號民事裁定書,「2014年7月3日前應為華馳公司給鵬成公司寬限履行的期限,而不是雙方對原定工期的變更。鵬成公司除了應承擔寬限期內履行合同的義務外,仍應承擔遲延履行的違約金。」 其次,鼓勵和維護交易是《民法典》合同編的立法宗旨之一。守約方為了維護交易已經為違約方設立寬限期,那麼違約方理應尊重合同內容,在約定期限完成履行合同的義務進而完成交易。守約方的權利已經因為違約方在寬限期而非約定期限內履約而受到損害,那麼守約方理應享有要求違約方支付補償金的權利。換句話說,守約方合理期待違約方在合同約定期限內履約,否則守約方為什麼不直接延長或者變更履行合同的期限?所以為了補償守約方合理期待落空的損失,違約方應當支付寬限期內履約的補償金。 合同設置寬限期是...

嚴謹築基 細節致遠

工作嚴謹性不僅是態度,更是系統性能力。唯有將規範融入日常,方能在細節中成就卓越。為了提高員工工作嚴謹性,助其將嚴謹性從理念轉化為行動準則,進而為企業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新時代環球投資基金(簡稱「NTG」)於近期開展以「加强工作严谨性」為題的員工內訓活動。 制度為綱,規范流程築牢嚴謹基石。針對本次內訓主題,公司管理層以制度、態度、細節、專業、協作、復盤六方面為框架,向員工傳授「嚴謹之道」: 1、嚴守制度紅線:標準化流程為科學決策的根基,可以減少重複勞動與人為疏漏。 2、責任意識先行:明確目標導向,以高標準驅動自我要求,逐步養成嚴謹的習慣。 3、細節決定高度:從文件校對到溝通協作,須以「零容忍」的態度把控微小疏漏。 4、專業能力築基:持續學習並積累專業上的知識,規避認知盲區引發的決策偏差。 5、高效協同破壁:學會傾聽他人需求與換位思考,確保信息對稱及團隊目標一致。 6、自我管理增效:建立「完成即復盤」機制,依檢查、總結、反思流程優化工作質量。 實踐之聲,部門案例詮釋嚴謹要求。在內訓討論中,各部門員工結合自身工作總結嚴謹求實的方法。人事部員工以招聘為例,指出嚴謹的人事管理是企業人才戰略的第一道防線:應聘者的背景調查,需考察學歷、履歷、品德等多方面背景,並確保人事工作流程嚴格對齊勞動法規。行政部員工分享因支票申請金額填寫失誤導致付款延誤的例子,總結「三重核驗機制」——金額、收款人、用途,並制定標準操作指引,避免細節漏洞。法務部員工以審閱協議為例,強調工作思路全面無誤應以專業素質為前提:審閱時除須涵蓋協議基本要素,亦需留意不同類別協議的特殊條款,如租賃協議聚焦風險轉移點、投資協議注重條款合法性等,而這些考量均依賴於極強的專業素質,因此需要時刻保持學習狀態,擴大知識儲備。 長效賦能,嚴謹性是「戰略護城河」。公司管理層在內訓中為員工明晰「細心」與「嚴謹」的差別:細心是操作層面上的糾錯,嚴謹是思維層面的邏輯完備。在工作過程中,如因缺乏嚴謹性導致戰略方向出現偏差,再完美的執行也難以實現工作目標。以「倖存者偏差」為例,管理層指出僅關注成功個案而忽視普適規律,即是不嚴謹的認知陷阱。 工作嚴謹性不僅是對錯誤的零容忍,更是對未知風險的全面預判。本次內訓助力員工在精益求精中實現自我突破,對提升員工工作質效有顯著作用。未來,NTG將繼續以嚴謹為舟,於商海浪潮穩健前行。

智取主場 博弈有方:中國趨勢辦商務談判內訓

工作中,無論是在公司內部會議的討論桌上,還是在與外部合作夥伴的商務洽談中,良好的商務溝通與談判技巧都能幫助我們更有效地傳達信息、達成共識,甚至爭取到更有利的合作條件。 商務溝通不僅要求員工能夠清晰、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想法,還需要具備良好的聆聽能力和同理心,以便更好地理解對方的需求和立場。而商務談判則更進一步,要求員工在充分瞭解對方需求和底線的基礎上,運用策略和技巧,爭取到最有利的結果。因而,員工掌握商務溝通與談判要領,對於提升個人及企業競爭力,實現企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為幫助員工掌握商務溝通與談判的技巧,提升職場技能,中國趨勢控股有限公司 (簡稱「中國趨勢」)近期開展以「商務溝通與談判」為題的培訓活動。本次培訓採用案例分析與互動討論的形式,以3月美國總統與烏克蘭總統於白宮談判的片段視頻作為學習素材,聚焦實戰技巧與策略。 討論環節中,員工們以案為鏡,探析談判本質。有員工提到,商務談判前的準備至關重要:明確己方底線、梳理利益優先級並結合對方背景制定多套應對方案,是商務談判成功的前提。另有員工指出,當談判雙方實力懸殊時,弱勢方更應註重策略設計;並以2月美國總統與日本首相的談判為例,認為善用「反差讚美」技巧可以增強談判靈活性。還有員工認為,溝通及談判過程中,傾聽與情緒管理也應注重:輸出觀點與傾聽輸入需平衡,過於情緒化的語言易導致衝突升級。也有員工強調要充分利用主場優勢及團隊配合,通過環境佈置、流程設計、角色分配強化自身在溝通、談判中的主動權;如身處客場,則要警惕非常規安排並及時提出調整。 企業管理層在培訓期間,亦向員工補充了商務禮儀在商務溝通與談判中的重要作用:形象管理上,應正式著裝,這是尊重對方的體現,也是專業態度的外化。語言策略上,應使用禮貌稱呼,如對方為管理層人員,一般稱其為「X總」,如對方為其他人員;一般稱其為「X先生」、「X女士」,而非直呼其名,讓對方感到不受尊重。肢體動作上,應避免各種小動作如雙手交叉抱胸、斜視、翻白眼等行為,否則可能激化矛盾。 通過深度剖析真實案例,本次培訓使員工們不僅學會如何在商業溝通與商業談判中運用有效策略爭取主動權,還掌握了如何在細節上做到無懈可擊。未來,中國趨勢將持續開展各類培訓,助力員工提升專業素養,為公司高質量發展注入更多動能。